更新时间:2020-03-14

晩春:社会规约的强制力

本片实际无不体现出一种强制的社会规约,这种社会规约对于当今社会或许难以理解——女性必须被嫁出去。
这种社会规约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家庭的繁衍。这里可以在对比小津四年后的另一部作品《东京物语》。《东京物语》和本片有诸多的相似,我们甚至可以当成这是同一个主题(孩子的离家、老人的孤独)的反讽,这种反讽并不是建立于叙事和结局上,而是建立在人物的行动上。笠智众饰演的父亲便是上述社会规约的忠实履行者之一(实际本片这种履行者是包围全片的,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将影片包围的诸多次情节无一不是关于结婚的),父亲,特别是杉村春子饰演的姑姑的行为是无视女儿主观意愿的,唯一驱动力只有那条社会规约。而女儿本身也是默默接受着社会规约的,我们在本片中并没有看到任何女儿关于“女性为什么就要出嫁?”的反诘,女儿只是想要陪伴着父亲,先不提这是否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体现,女儿的弱势(周围人的强硬、社会规约的强制)实际注定了终要出嫁的命运。就像本片中间点一小时处的这个镜头所暗示,父亲和女儿终将分道扬镳。
继续和《东京物语》进行对比。《东京物语》实际可以看成这部电影的后日谈,《东京物语》是小家庭的聚合(出走的子女们的聚合)而《晚春》是大家庭的分裂(父亲和女儿这个大家庭分裂成女儿和熊太郎+父亲),这种分裂的原动力便是上述的社会规约。家庭就像是生物一样,通过这种模式不断的繁衍生息。
我们同样可以从本片中看到关于婚姻的多种形态——再婚、离婚、结婚。女儿从片头便表现出对再婚的厌恶。我们可以思考下再婚的意义是什么——为了家庭的完整。而女儿之所以厌恶再婚实际并不是厌恶家庭的完整,是比起完整的家庭更不喜欢异质(有陌生人插入)的家庭这一点。让我们在跳到后面的故事,女儿之所以讨厌出嫁,除了舍不得父亲以外,对于和陌生人结合实际也有抵触。这一点在后面一小时14分钟是有明示的。
再婚这种形式的意义,也就是家庭的完整其实和本片的另一主题——家庭的分裂同样构成了反讽。再从上述的社会规约的强制力角度思考下本片中的再婚,我们会发现,比起让家庭分裂(结婚)的强制力,家庭的复合(再婚)实际并没有什么强制力,甚至是“不道德”的。这点我想不必多做叙述,尽管后面女儿是认可了这种复合,但是结局部分,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对于再婚的批判。
我们再结合上述对女儿性格思考,女儿认可的再婚实际上并不仅仅是认可了家庭的异质介入,同样认可了和陌生人的结合。女儿最后肯定了再婚实际也是肯定了家庭的完整,肯定了结婚这一目的。再婚这一形式(家庭的复合)与本片结局(家庭的分裂)相对立,而本片的目的(让女儿接受结婚)实际却由再婚这一形式体现。不过为了保险我还是说一句,女儿之所以认可了再婚,深层次探究或许是因此,表层看的话,父亲的再婚影响自然不可忽视。父亲的再婚实质上是父亲需要人照顾……这个看过电影的都知道。
对于离婚本片好像没做什么特别多的探讨,离婚实际在本片或许更像是一种结果,这种结果是为了突出包办婚姻的优越。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的区别的话,前者是家庭主导后者个人主导。前者的情况也就是本片的情况下,执行社会规约强制力的便无疑是家庭了(家庭包办婚姻的目的是结婚),后者的话似乎看不到这种强制力(自由恋爱很多情况下不以结婚为目的)。那么再来看看结果——前者是结婚,后者是结婚后离婚。这同样是本片对社会规约的肯定。
小津的电影中经常会出现对社会规约的肯定,这也是见怪不怪了。实际我们看不到什么人物真正的反抗,最终还是被社会规约决定着命运。

晩春(1949)

又名:处女心(台) / Banshun / Late Spring

上映日期:1949-09-13(日本)片长:108分钟

主演:笠智众 原节子 月丘梦路 杉村春子 青木放屁 宇佐美淳 三宅 

导演:小津安二郎 编剧:广津和郎/野田高梧 Kôgo Noda/小津安二郎 Yasujirô Ozu

晩春的影评

shuang
shuang • 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