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很少还有人会对印度电影的平均水准产生质疑。
4月3日,改编自法国同名高分悬疑短片的印度电影《调音师》席卷全国各大影院,并在3天后到达小高潮,5天后突破1亿票房。口碑方面,这部IMDb2018评分最高的印度片获豆瓣8.3分。电影卡司中并无大牌明星,预算仅仅3.2亿卢比(合3200万RMB),全方位证实了印度电影不依靠阿米尔汗金招牌,仍在中国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没有阿米尔汗,观众在期待什么?
故事发生在印度二线城市浦那(Pune),讲述了一位钢琴演奏者阿卡什(Akash)的离奇经历。阿卡什在当地寂寂无名,不知是为了生计,还是使其他感官更加敏锐,他假扮盲人,领取政府的救济金,还在餐厅找到了一份演奏工作。
一次,著名老牌电影明星为了给妻子制造惊喜,瞒着她悄悄邀请阿卡什去他家演奏钢琴。然而当天,家中却刚发生了一场凶杀案……戴着盲人墨镜的阿卡什在演奏时看到了地上的一滩血和倒在地上的电影明星,而凶手则是明星的妻子和其奸夫。
名人之死必然是无法藏匿的大新闻,而阿卡什作为「盲人」,又是唯一的「目击者」。他该不该管这桩「闲事」,惹祸上身?
他选择管,而后,更多的「意料之外」随之而来。
观众将《调音师》形容为一部「反转到最后」的电影,碾压了同期上映的另外两部贴有「悬疑」标签的电影《海市蜃楼》和《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尽管事实上后者的主旨并不在此)。他们纷纷表示,在其他悬疑电影中那些刻意的反转,猜得到的结局,在《调音师》中都不存在。

改编的可圈可点,是剧本的瑕不掩瑜,艺术设计的有理有据
发行于2010年的原短片《调音师》(L'accordeur) 只有14分钟。
假扮盲人的调音师误入凶杀现场,不敢逃跑,不敢停止演奏,最终仍被女主人识破身份。短片在女主人的枪声中结束。
故事没有交代凶杀案的前因后果,只是讲述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黑色幽默,一切点到为止。
有原短片珠玉在前,印度版可谓任务艰巨。短片拥有「创意」发起人身份和时长短的「高级感」加持,且可借鉴之处实则少之又少,改编版一不留神就可能成为另一副模样,落得又臭又长的骂名。
但印度版的改编可圈可点,前半部尤其精彩, 反转一个接着一个却又都自然不做作。节奏非常紧凑,气氛把握到位,每每令人提心吊胆,却又能及时抛出笑料。一直到阿卡什假盲人变真盲人,观众几乎都是提着气看下来的。
然而在那之后,故事进入了另一个阶段。节奏松散了,剧情拖沓了。前后两部分仿佛可以独立为两部影片来拍。
前半部完全脱离了印度电影饱满略浮夸而「不修边幅」的剧本创作风格,水准是国际化的。当时还未看过原短片的我,甚至盲猜前半部的剧情是编剧照搬照抄。
而后半部分镜头一转,作为主角的阿卡什仿佛临时接了一个新的副本,与新的人物身份并肩作战,故事重心则转移到了由新身份担纲的绑架案。即便所有人仍置身于明星凶杀案的大环境中,一切却仿佛只为凑够2小时时长而刻意将故事翻篇重来。
为了使第二个故事饱满,编剧极尽所能,加入了许多印度元素。到这里,即便是反转继续,也无法抓紧观众,整部电影的调性被推翻,剧情已不能使人信服。
值得一提的是,当凶手作案或惊悚镜头出现,导演有时能果断抛弃常规的配乐思路,放入一段高昂的古典乐。电影对古典音乐的运用之恰到好处,不仅与电影主题呼应,还能烘托出一份壮烈与荒诞的幽默。

电影为什么还叫《调音师》?
印度编剧将男主角阿卡什的身份定义为普通的钢琴师,而不再是原法国短片中的调音师。看过电影后不难发现,该改动是为了结尾处顺利为阿卡什加入在欧洲酒吧演奏钢琴的剧情。
其实,印度版并没有沿用《调音师》一名,其印地语名Andhadhun 意为「盲」。这种起名方式很有印度特色,他们喜欢直接用影片中的人、物、事或其名字作为片名(如《我的个神啊》原名P.K,《摔跤吧爸爸》原名Dangal)。
当然,一部电影在本国上映之时可以大胆地使用婉转的片名来展示导演的艺术修养,但当艺术碰到语言壁垒时,大多数电影引进国都喜欢根据剧情重新命名。如其在美国上映的英文名为The Blind Melody,后台湾版直译其名,使用了「看不见的旋律」。
一般情况下,中国总能为引进片冠上充满东方底蕴的好名字,但这一次直接沿用《调音师》原名,等于把主角的职业都搞错了,原本实属不该。但我认为,以原名为名,有致敬的意味,同时也是号召票房的噱头,也不无道理。

印度人喜欢怎样改编?
这不是印度第一次改编经典电影。2008年,由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未知死亡》正是改编自诺兰的经典悬疑烧脑神作《记忆碎片》。然而,在与原作一模一样的桥段出现之前,观众还沉浸于印式歌舞电影的欢乐中。
原作中,诺兰写下这个离奇的故事,让脑部受到重击、记忆只可保留一天的男主角疯狂地在房间、厕所,甚至是自己的身体上刻下每天搜集的线索,以便第二天以最快的速度认识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情况,尽快找到真凶。影片采用倒叙的形式,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直到回到事发当天。每倒回一天,观众都会发现,男主角所搜集的信息,和寻找的方向都是错的,是被精心设计过的,令人怅然而无奈。
然而,诺兰将自己的伟大创意表现得极为克制,尽管电影长达2小时,但他没有开枝散叶,用过多的笔触铺叙庞大的背景,而是聚焦于构思本身,从而保持了它的凝聚感和艺术张力。
《未知死亡》取用了《记忆碎片》的整个创意,并放置在了自己全新的印度价值世界中。在影片中,悬疑桥段只是整个故事的一个阶段,与其他寻常元素揉杂到一起,或成为其漫长而完整的“宏大叙事”中的高潮。
在印度电影里,简约、专注、疏离都是不被允许的。浪漫爱情、社会面貌、黑帮枪战,还有穿插其中的歌舞片段,才是特色——饱满、浮夸、想要囊括一切。仿佛导演与观众能在有限的两小时内看到尽可能多的元素是占了很大的便宜似的。
它粗线条地借鉴了《记忆碎片》的故事,抛弃其艺术设计,从而也失去其精巧感与艺术感。
《调音师》与之相同,将原片仅仅14分钟的故事内核作为开端进行再创作。不同的是,十年后的导演懂得了电影不一定要包罗万象,于是不似《未知死亡》般大手笔描写与电影中心毫不相关的爱情戏。
然而,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编剧在改变时仍然流露出了拙劣的印度手笔,在后半段直接放入一段从头开始的绑架勒索案,构思极富印度特色,尤其是描绘了印度底层小人物贪婪短视而又虔诚可怜的群像,并将宗教元素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若将重新创作的片段单独成片,倒也不见得差,然而无论如何也算不了上乘,只能沦为芸芸众片中努力争取排片的爆米花电影中一部。这样看来,印度改编电影归根到底只是借了个噱头,看似有心,实则经不起推敲。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所谓改编翻拍,剧本只是其一,包括摄影、剪辑、导演掌控力的艺术格调才是片魂所在。
有人说,电影中印度元素代表着印度电影的特色。然而我认为,“特色”不等于“套路”,且“特色”一次实为褒贬不定。讲究内涵、正确反应文化现象的元素可取,而带有民族印记的拍摄手法有时正是导演等拍摄团队身上亟需改变的地域局限性。

“印度电影热”中的理智与情感
近几年,印度电影仍在中国市场加速小跑。印度电影便是「良心」的代名词。自2009年《三傻》在中国的意外爆红,中国观众开始对印度在电影领域即将展现的才能有了心理准备。阿米尔汗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这个自古以来关系敏感的邻国会成为自己躬行宣传的重要市场。
2015年《我的个神啊》和2016年《摔跤吧!爸爸》的接连暴击,使中国观众在中国电影市场持续低迷的时段,向印度电影彻底臣服。自此,中国电影市场从「阿米尔汗金招牌」阶段迈入了「印度电影热」阶段,即便是《巴霍巴利王》这类挑战中国观众认知盲区和审美习惯的历史玄幻电影,也能自信地引进(即使票房惨败)。《印度合伙人》《神秘巨星》《起跑线》等近年引进的电影都不出意外地获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
然而,印度电影究竟领先中国多少?
事实上,电影作为商业化程度极高的产业,归根到底是资本追逐市场的产物。作为东方人口大国,中印两国的电影市场有相似之处。两国都坐拥庞大的观众,观众综合素质尚待提高,近年来有了富余财力,期望着更为丰富的低门槛业余娱乐活动。在印度影院出现的影片中,肤浅随意比比皆是,圈钱行为更是普世之举。绝大多数电影所服务的,永远都是有购票能力的绝大多数观众。
这也不难理解印度导演改编电影时为何要舍弃原片的艺术精华,而采用更平面、更宽广、更杂糅的大众视角去竭尽所能地把一部电影塞得满满当当。
当然,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世来看,印度电影都有一些优于中国电影的合理理由。
• 印度电影的题材更为大胆,充满批判。
• 印度电影敢于用地方方言,不惧票房压力。
• 印度电影的宗教元素使其在全球看来都独具特色。

印度形象:反差令人深刻
我本科入学印地语专业,当时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又能为自己带来什么。媒体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冰冷的刻板印象,难以令人想到,在两三年后,中印关系的多次破冰倒不能为印度形象增色,印度电影却成为国人理性了解印度的第一步。
自此,印度这个充满咖喱味的国度不再只是脏乱、保守、敌意的代名词,不再只是沦为社交网络上的笑柄。国人透过屏幕,看到印度人也生活得很好,更难能可贵的是,看到印度人也在思考,且深度丝毫不亚于我们自己。

【原创作品,未经允许请勿随意转刊、改写或引用。欢迎赞评转,能让我高兴半天,谢谢~】


调音师Andhadhun(2018)

又名:看不见的旋律 / 调琴师 / 盲调 / The Blind Melody

上映日期:2018-10-05(印度)片长:139分钟

主演:阿尤斯曼·库拉纳 塔布 拉迪卡·艾普特 安尔·德霍万 马纳夫 

导演:斯里兰姆·拉格万 编剧:阿里吉特·比斯沃斯 Arijit Biswas/约戈什·查德卡尔 Yogesh Chandekar/斯里兰姆·拉格万 Sriram Raghavan/赫曼斯·饶 Hemanth M. Rao/普哈·拉达·瑟蒂 Pooja Ladha Surti/奥利维耶·特雷内 Olivier Treiner

调音师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