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在由《人民日报》指导,《人民日报》数字传播主办、《环球时报》舆情中心承办的首届"融屏传播年度优选"活动中,芒果TV自制的首档先锋试验旅行真人秀节目《小小的追球》获得了"原创综艺特别奖"。在荣誉的背后,制作团队的创新过程却充满着不确定性。近日,节目制片人凌晟和执行总导演王凯弘向记者分享了创作心得,那些幕后的故事得以为人所知晓。
实际上,对于创作团队而言,《小小的追球》原本是一道发挥空间有限的"命题作文"。在策划初期,这档节目就身负着芒果TV"打造出一档具有社会担当与价值引领的节目"的期冀,由此,领导提出聚焦于时下热门的"环保"议题。但是,小众的"环保"如何才能引发大众的共鸣?当深耕旅行题材节目多年的凌晟团队接手项目后,他们也陷入了深思之中。
经过不断的尝试和调整,加上丰富的从业经验,制作团队终于在综艺和纪录片的中间地带寻找到了突破点——综艺的多元化表达和纪录片的真实性呈现在《小小的追球》中融为一体,成为这档节目最大的特色。深负众望的他们,得益于自身的创新基因,也得益于芒果TV平台领导和节目中心领导的支持和鼓励,成功赢得了掌声。
用有趣的方式记录一场真实的"囧途"
"太囧了。"——这是《小小的追球》制作团队在回忆制作过程时反复强调的关键词。节目中,制作团队为嘉宾量身定制了一场场考验智慧和耐力的"囧游","笑中带泪"的旅行经历成功将观众卷入其中。然而,在这场"囧游"之中,让嘉宾"囧态尽出"的他们却吃了更多的苦头。
在真实而充满着趣味的镜头之下,《小小的追球》一行人穿越地球三带,去到天南海北,在世界上最北端的城市寻找北极熊、在印度尼西亚保育苏门答腊虎和野生珊瑚、在云南见证象群与当地人的和谐共处……动物、植物、山峰、陆地、冰湖尽显原貌,地球的壮观景致与残酷现状清晰呈现出来,让人在震撼中思考环保的意义。但是,创作上的"天马行空"给实际执行工作带来了不少掣肘。
"时间不够用"成了压在所有人头上的"紧箍咒"。节目执行总导演介绍,《小小的追球》从立项到落地再到播出的周期特别短,一共才四个月,这也是大部分原创节目都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难题,"因为原创注定伴随着高风险,高风险必然带来所有判断过程的层层加码"。
成功立项之后,制作团队全身心投入内容创作过程,在海量的影像素材中寻找创作灵感,调用一切人脉关系联络海外拍摄地的合作机构。甚至为了尽可能压缩沟通上的时间成本,团队中的一批成员直接登门拜会,才逐一敲定合作机会。
而当他们匆匆来到拍摄的第一站,世界上最北端的朗伊尔城,仍旧有很多准备没有就绪……在荒芜的北极圈中行进,交通工具的匮乏让拍摄工作步履维艰。执行总导演对记者说,呈现在节目中的那艘科考船直到开拍前3天才最终确定下来,并且大船有且仅有一艘,只能承得下嘉宾和极为有限的跟拍导演和摄像,其余的跟组人员不得不分散在三艘小船之上。所有人就这样在海上漂了三天三夜,靠着每天从岸边驶来的一艘保障船补给生活物资。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北极陆地上的拍摄工作丝毫不比海上来得轻松。冬季的朗伊尔城昼长极短,制作团队每天不得不"抢时间",只有两千人居住的小镇车辆极为有限,他们几乎把镇上所有的车"求"了过来才保障拍摄工作相对正常的开展。不仅如此,极寒天气也让制作团队吃饭喝水都成了大问题,每次打开保温箱发现水和饭都全部上冻的经历,让他们至今仍旧记忆犹新。
"任何剧本都抵不过自己的真实"
除了在"硬件设施"上重重受阻,内容层面的"软件建设"也让制作团队绞尽脑汁。尤其是"第一个吃螃蟹",在没有任何节目案例可以拿来参考借鉴的情况下,创作《小小的追球》完全是在激流中"摸着石头过河"。
他们摸到的第一块石头是"嘉宾"。 制片人表示,嘉宾的选择是这档节目关键之处,因为只有凭借着嘉宾的影响力才有希望带领着小众的环保议题"出圈"。在他们眼中,嘉宾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够积极、够阳光、够正能量,并且三观要正,愿意为一些小小的事情去做百倍的努力"。
在这些条件之外,制作团队还尤为看重的嘉宾自身的性格和节目的契合度,以及彼此之间的默契度。大大咧咧的阳光男孩黄子韬、有着一股韧劲且敢于突破自我的周冬雨、"反差萌"的尹正、中二的搞笑担当王彦霖四人之间实现了完美的互补,由此,热爱自然又热爱生活的"追球团"才得以组成,也才得以赢得观众的喜爱。
"长达二十多天的记录,假的东西是瞒不住的,在这样一档偏纪实风格的节目中,我们并没有为嘉宾创造全新的人物性格,"如执行总导演所说,"任何剧本都抵不过自己的真实,用真实的镜头、嘉宾的视角去呈现我们居住的这颗蓝色星球是节目唯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定程度上来说,《小小的追球》能够在综艺市场上独树一帜的原因,就在于它从头到脚的"真实"。诚然,这档节目并不是严格的纪实影像,真实和有趣都是它不可或缺的灵魂。如何才能让"环保"变得既触及真实本质,又饶有趣味?制作团队尝试融入了综艺的多元化表达技巧,即"制定规则"。
所谓的"囧游"正是《小小的追球》的核心规则,而嘉宾需要通过每日行走步数、完成各类环保任务来赢得旅行奖励则是次级规则。不仅如此,节目还设置了一些"特殊规则",如在第三期节目中,守护北极长达37年的老船长亲自为"追球团"掌舵,他的经历让一行人深切感知到了保护冰川的迫切;在北极旅程的尾声中,"追球团"迎来了更大的惊喜,他们四人一同获得了"冰岛环保旅行大使"称号,成为环保先锋;而在即将播出的印尼篇中,一位"金盆洗手"的猎人也将现身说法,为嘉宾普及环保知识……诸如此类的环节为观众制造了不期而遇的"惊喜",在不经意间触发大范围的共情。
为了让内容足够精彩凝练,节目中还有专业的编剧进行把控。但执行总导演表示,"编剧的作用不在于制造莫须有的人物冲突和故事矛盾,而在于对节目宏观走向的预埋和引导"。在每次正式录制开始前,编剧最重要的工作在于提前完成对所有题材的踩点工作,在将自己模拟成嘉宾的情景下考虑所有可能的突发状态和最终效果,然后对环节进行调整,对流程进行"淬炼提纯"。
实际上,担任《小小的追球》节目总编剧的周敏宜同样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她此前担任了《真正男子汉》执行导演,对综艺内容有着强大的掌控能力。制作团队非常感激此次与周敏宜的合作,"丰富的拍摄与编剧经验让她对于人物的把握以及剧情的走向有着很好的掌舵能力,在《小小的追球》不易的拍摄条件下,她很好地完成了对于故事的整体创作与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
对于受制于时间和资源条件限制而未能实现的拍摄计划,周敏宜也凭借着编剧技巧实现了"化腐朽为神奇"。执行总导演回忆道,前几期节目原本希望呈现的是保育北极熊的内容,但由于没有与当地科研机构达成合作,不得已才将主线调整成"寻找北极熊",而这一新的故事主线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换了角度,故事仍旧精彩",这就是编剧的"魔力"所在。
"能够改变一些人,就是我们的成功"
自开播以来,《小小的追球》的豆瓣评分一直稳中有进,目前已经高达8.9分,成为难得一见的高口碑综艺,"走心""泪目""感动"占领了评论区……因此,《小小的追球》此次获得"原创综艺特别奖"可谓实至名归。这份荣誉不仅代表着社会对节目正向影响力的关注,也是对创作团队钻研模式创新、寻求题材突破、探索内容新意的高度肯定。
其实,制作团队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从这档节目两度改名的小插曲中便可见一斑。制片人回忆,这档节目最开始的名字叫做《赶在一切消失前》,后来改成《趁现在来得及》,再到现在的《小小的追球》,"我们希望向观众发出更直白的呼吁,传递更积极的态度"。他说,"只要把这个价值观传递出去,能够改变一些人,就是我们的成功"。
执行总导演对记者说,"这档节目的初衷是打造一场全程践行环保的极境之旅。以艺人们的亲眼见证、身体力行,向世界传递我们的大国担当与环保决心。同时也在我国青年群体中发起'关注全球生态、环保从身边做起'的号召"。他认为,"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却不能因此将其拒千里之外。生态之重任,在于全球,但生态之后果,事关你我",而这档节目创新了传递环保理念的形式,在寓教于乐中让环保深入人心。
目前,《小小的追球》播出近半,社会影响力正处于不断发酵的过程之中。制作团队也表示,希望能够触及更多圈层的观众,在社会上引领起更广泛的环保潮流。当然,所有的事情总有遗憾无法完满。即使《小小的追球》获得了各方认可,但制作团队表示,"这档节目是能做到更好的"。
在制片人看来,"节目的一大遗憾在于时间太少,不论是嘉宾的时间,还是留给我们开展其他工作的时间都太有限了,每一站的题材并没有打磨得特别精细"。
执行总导演也认为,"当前综艺创新的一大难点在于时间的成本,如果有平台、投资方、艺人愿意为一档综艺花半年或者三个月的时间,从内心出发去记录和呈现一件事精,长时间的素材积累和实践收获将会带给观众无与伦比的颠覆性感受,这也将给综艺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突破"。

小小的追球(2019)

又名:赶在一切消失前

主演:黄子韬 周冬雨 王彦霖 尹正 

导演:凌晟 

小小的追球的影评